在世界衛生組織所倡議的「健康老化」模式中,維持妥善的營養狀態始終扮演關鍵角色。畢竟,決定能否健康,其變化來自於部分無法修正的因素,如年齡、性別與基因等,但也有可以修正的方向,例如教育、營養、運動、社會參與等面向,在這當中,營養所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。
飲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,在不同生命週期,營養影響的面向均不相同。在兒童青少年時期,可能影響到學習、過敏、青春痘、心理健康,到中壯年時期影響到肥胖、代謝症候群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症、糖尿病,在老年時期影響到心血管疾病、癌症、骨質疏鬆、老年症候群等的發生。這些狀況在不同年齡層都有其影響,且每一個階段所累積的健康問題都會帶入老年期,造成晚年生活的健康挑戰。
由近年來許多飲食型態的資料採礦及相關性研究,以及社區飲食介入成效探討,包括台灣本土研究,我們發現一件事——就是所有年齡層所面對的健康問題雖似乎不甚相同,然而,這些不同的健康問題,其所需的飲食方案其實是大同小異,也就是:確實有一個智慧型全方位的飲食我們可以長期遵循,一個人從年輕時開始養成這個健康的飲食習慣,即可為未來健康長壽、樂活鋪路。再進一步了解各生命期(男女性各人生階段)的營養特色,就可將營養健康做到極緻。
儲備生理能量 避免失能上身
人體的器官功能自25歲之後逐步衰退,由於生理儲備的存款足夠,老化相關症狀很可能多從四、五十歲左右開始,一一出現,到底人們是如何進入失能的狀態?
事實上,隨著這年齡增長,我們的身體功能的確都緩步緩下降,這個下降速度具有個別的差異,同樣年齡的人有著不同的狀況生理時鐘。身體功能比較好的人,如果遇到小小的病痛時,即使身體功能有短暫下降,一旦疾病康復,也能很快恢復健康。但,如果當身體處於相對比較衰弱的狀態,一些小的健康事件,例如感冒、腹瀉、或牙齒問題引發的身體虛弱進食障礙、或營養不良的時候,就會使身體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下降,事件發生後健康身體的狀況恐也難以很快回復,甚至可能因此進入另一場疾病.或者步入生活依賴的失能狀態。
多數人都會經歷所謂的老年症候群,只是發生時間的早或晚、過程的長短,以及是否造成永久性的失能。如果沒能將身體功能維持良好,即使出現小小的病症或壓力事件,也很可能帶來嚴重衝擊,人生將快速往衰弱、失能的方向進展,也許就因此一蹶不起、臥床,生活無法自理,變成依賴他人照顧生活的狀態,甚而進入人生最終階段。反之,平時若儘量讓自己的生理儲備充裕,就算出現短暫病痛挑戰,也能反彈回來,不至於會帶來太不可逆、或是致命性的影響。